10岁的儿子在杭州棋院注册已快三年了。他的博弈项目是“国际象棋”。三年前,是我为他指定的这个“第二课堂”,初衷是让刚上学又极不适应课堂读书的“顽皮儿”练练“静功夫”。三年下来,“静功夫”成色不大,练就的是儿子“不怕竞争”的胆魄,这倒是意外之喜。
为何称“喜”?缘于是作母辈的弱项也!我辈“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”,确切地说:“长在计划经济时代,养在铁饭碗里”,与生俱来就没有“竞争”的观念和做派,谈何胆魄。
不怕竞争者,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。儿子的自信真让我自愧不如。传统教育我辈的主流总是克己自谦到自贱自卑的程度,任何时候不敢狂言。我奇怪,自信的儿子哪里遗传到自信的品质。我儿问教练:“我怎样才能参加1998年省运会”?教练答:“只有打败他们”!(指老队员)我倒吸凉气,怎么可能。我儿却咬咬牙,说:“等着瞧”!这三年来,我儿子将老队员作为目标,一步一步往上挪,其中经过多少惨败,多少起伏唯有我儿在承受。我总是喋喋不休地劝他退出,因为我看到我儿哭泣比欢笑多,我不忍,而儿子每次擦干泪没事样地又继续下去了。
不怕竞争者,也就是敢于直面失败的人。这一点是我辈大不如孩子们的。我辈虽然经过文革、下乡的大风大浪,但习惯于把不幸和失败归结于他人他物,很少有人出来承担责任。儿子他们就不一样,棋是你自己下输的,没人怪裁判不公,怪教练偏心,怪对手“吃小灶”,失败自己担当!他们一站在竞争台上,就相信自己置身于“公平竞争”的阳光下,他们显得那么无邪,因而显得那么独立。其实当今体育竞争中也有“小动作”的,但儿子相信“实力”。有时比赛秩序安排和计分方法的计较,大多是家长在呐喊“吃亏了”!并猜忌谁谁沟通裁判教练。谁谁放水拉名次。而作为主角的孩子们倒没事似的赛前嘻闹逗乐,赛后一起研棋。在家长们大眼瞪小眼之时,孩子们却是“台上是对手,台下做朋友”。
面对竞争,心理失衡得厉害的同样是家长,而不是孩子们。每场比赛,场外的家长比场内的孩子更紧张。我就是一例,到后来我都不敢到现场去,就在家里也是食眠不香,坐卧不安,怕什么,怕孩子输了。有时我送孩子到赛场,眼睁睁看着孩子的背影走向赛台,心里在想:“好可怕哟,小小的人儿,一坐上去,3个小时见分晓,不赢便输了”。好些家长也唠叨着棋坛流行语:“下棋是残酷的。”
大人们把“竞争”看作“残酷”,而我儿子他们却把此当作好玩,玩得兴高彩烈,也玩得酸甜苦辣。上月,杭州市小学生三棋比赛,儿子有望冲击第2名,他已对完了所有的强手,最后一场是弱手,没想到大意失荆州,他不幸“翻船”了,名次落到第5名了。儿子他爸气急败坏地对我说:“你看你儿子下的臭不可闻的臭棋!今后就不准下棋了”!我去接我这个“屡败屡战”的儿子,他怏怏不乐地走向我,还没等我开口,他坚定地一字一顿地说:“妈妈,我要下棋的”!
这不,这些日子,他如愿参加了’98省运会选拔赛,要赛几十轮次,他说他有信心。